从全运门球到全民门球

2025-11-11 20:46:08 / 品牌介绍

近年来,每届全运会都会有项目的增减,特别是全国体育大会停办以后,很多社会体育项目被纳入了全运会的社会体育组,让百姓健身达人也可以走上全运的舞台,这是带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举措。但对于各地体育部门来说,全运会既是全民健身的舞台,更是他们工作成绩的体现,这其中,全运会的竞技成绩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所以,如何支持新的全运项目,要根据综合评估本地队伍的夺金的实力,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也知道,门球比赛恰恰是这样一种最不能预测胜负的比赛,偶然性是门球的特色和魅力,但也同样成为了门球作为竞技项目时最大的痛点。

当然,我们认可能够在各级门球比赛中摘金夺银的队伍都是有实力、有竞技水平的队伍,但我们很难确保这些有实力的队伍在比赛种取得稳定的成绩。中国门球冠军赛自2005年创办以来,还从未出现过蝉联冠军,说明即便是高水平的队伍,也很难确保成绩的稳定。这不是门球运动的特色,是社会体育项目与竞技体育项目的最大不同。各地的“高水平”队伍,只是业余中的佼佼者,从选材、身体素质、运动基础、训练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专业运动员相较,如果以竞技项目的成绩要求来给门球队伍设定目标,的确是不容易实现的。

所以,我们“坐等”的“全运门球支持计划”,大概率是将被用于支持重点的夺金队伍,甚至是斥重金引进“外援”,这种方式在以往的中冠赛上都不算罕见,更何况这是全运的金牌,这个含金量真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我们非常期待门球项目成为全运赛场上展现地方体育风采的亮点,为地方体育事业带来荣誉。但我们更加希望全运的影响力惠及到每个门球活动场所,为普通的门球人带来福音,并由此向全社会的健身爱好者推广这项优质的健身活动,让我国的门球运动蓬勃兴旺。也就是说:如何以全运门球为契机迈向全民门球,探索门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这个利好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这个火热的初夏,《门球之苑》在全运门球的激励下,开启了探索基层普惠门球赛事的尝试,全国读者交流赛(云南怒江站、北京站)相继展开,不同的办赛模式,不同的参与人群,同样的是收获了快乐、开心的健康时光。

在云南怒江,来自大山深处、彩云之巅的少数民族门球爱好者齐聚一堂,他们载歌载舞,在门球赛场上演出了一场民族风情秀,参赛队员一边欣赏着壮丽的山河美景,一边在依山傍水的球场上挥杆击球,更可以品尝一口新鲜山间野味儿,这种体验让所有参赛者不虚此行。而赛后的特色旅游行程,也成了云南门球活动不可缺少的亮点,与志同道合的门球朋友,共同徜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这种美好的体验,有哪个热爱生活、热爱门球的朋友能拒绝呢?

来到北京,在房山区的八连片球场上,编辑部首次尝试了“自主、自助”的办赛新模式,大家以低廉的报名费,自助参赛的方式,参与单双打挑战赛。比赛在两天的周末举行,吸引了不少在职的球友前来。单双打为主的比赛,不需要组织团体队伍的费时费力,提起球杆就可以参赛,双打搭档可以现场“速配”;比赛不设定奖金,只有纪念品和奖品,大家重在交流切磋球技,输赢一笑两欢;参赛不缴裁判费,相互执裁公平合理;竞赛工作紧张有序,两天人均10-15场比赛,打球过瘾锻炼意志。这些新的尝试让这次规模不大的比赛成为了9个省市球友的竞技交流舞台,不仅赛事看点多多,还有数位名将一展风采:大家记住了那个挑战万之正并展开飙分大战的北京小伙子黎笑波;见识到了京城名将王玉敏的扎实基本功;领略了诸位名将的执裁水平;更佩服于两位国际级裁判马玲/元富社的高超球技;还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焦兰贵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北京的单双打周末,让所有参赛者为这个新赛事点赞!

从火热的赛场回到凉爽的办公室,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是什么给了门球运动这样蓬勃的生命力,是什么激励着这些门球人全情投入?这是门球运动自有的魅力使然,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深刻体会。全运,是值得骄傲的成就,但如何用“全运门球”推动“全民门球”,才是我们所有门球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怎样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深耕细作,让门球的土地从此硕果累累。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两年后的全运金牌的角逐,更是门球未来十年辉煌的起点!

《门球之苑》主编 齐欣

本期精彩内容一览

本期精彩内容一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