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展播丨一所乡镇学校,10年走出上万“舞龙高手”
2025-09-06 18:45:26 / 包袋展示“拉直、拉直,龙拉直”
“穿出去”
“龙都缠起了,缠死了,快往后退”
……
在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学校的操场上,三支由中小学生组成的舞龙队伍正随着音乐,紧张训练。一支支队伍忽而翻滚、忽而跳跃,不停变换动作,把一条条龙舞得活灵活现。
操场的一边,学校许诚老师也在全神贯注地观看训练,时不时给学生们指导动作,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这样的场面,几乎每天都在黄龙溪学校上演。
在国内,或许很难找到第二所学校,能像黄龙溪学校一样,实现老师、学生全员参与舞龙、全员都会舞龙。尤其是学校舞龙队还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比赛,取得不少佳绩。
在2024年8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中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中,黄龙溪学校舞龙队与来自全国各地代表队同场竞技,分别获得教工组第二名、中学组教学双龙第三名、小学传统舞龙第四名。
自17年前组建第一支队伍至今,学校已经走出上万名舞龙高手,像种子一样把舞龙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所乡镇学校,如何把这项古老的运动打造成一张特色教育名片?它对参与者们都有哪些细致入微的影响?……这背后,是一所基层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实践与焕新。
从成都市中心出发,往西南方向驱车50公里,就到了远近闻名的黄龙溪古镇,这个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2008年,黄龙溪火龙灯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龙溪学校与古镇毗邻而居,相距不到300米。得益于“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的熏陶,黄龙溪学校也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校徽是飞旋的金龙,学生也被称为”小龙人”。
全校所有师生,但凡进入学校,首先得过“舞龙关”——每一名到黄龙溪学校工作的老师,得先参加龙文化课程的培训。小学生则要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要学习了解舞龙文化和舞龙知识。
学校的舞龙课主要以9人龙为主,即龙头龙身一共9节,全长18米,全龙(含龙杆)重约20斤,即使是成年人舞起龙来,连跑带跳都算不上轻松。一、二年级小朋友学习的则是适合他们体型和力量的3人龙5人龙,适合小手挥舞。
“一、二年级不要求掌握运动技能,主要是让他们积极参与舞龙活动,体验舞龙的乐趣。”从三年级开始,每位学生都要正式学舞龙,组建班级舞龙队伍,参加学校艺术节、各级各类展演、竞赛等活动。
黄龙溪学校舞龙特色大课间
目前,全校师生有2000余人。庞大的群众基础下,黄龙溪舞龙特色课程经过17年的演绎,也逐渐形成了基础级、提高级、精品级三级课程体系。
基础级面向1~9年级所有学生,每年14节体育--舞龙必修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基础技能。提高级为班级龙队,每周1节的延时服务课和每周2节的大课间训练,教学内容为校级竞赛套路或5级套路。精品级则是年级/校级龙队,每周2次社团训练,由年级/校级教练,教授全国、省、市、区级的展演曲目/套路。
17年来,器材上也从传统手工竹龙替换为低成本的机制龙和自制布标龙,课程设置则从训练课转为必修课;根据参与学生年龄大小与不同表演需求,队伍编制以9人龙为主,3人龙、5人龙、7人龙为辅。
“现在舞龙这个项目的覆盖率是100%,所有的学生都会舞龙,不仅仅是形式上会,在精神上他们也明确了‘我就是一个小龙人’,有了文化的认同感,就能更好的传承“火龙灯舞”这项悠久的技艺,继承黄龙溪火龙精神。
黄龙溪学校党总支书记陈勇表示,这就是黄龙溪学校成立舞龙队的初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沁润,黄龙溪的孩子们已经能感受到“龙”的精神,他们勇于承担、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在各级各类的活动中积极的展示着黄龙学子的“阳光”与“自信”。
今年暑假,当其他同学都在家里喝着冰饮、吹着空调,享受暑期生活时,学校的“小龙人”们正顶着烈日,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无数次排练各种难度的舞龙动作,精进技巧。
今年刚上初一的唐慧婷也在舞龙队,对那半个月的训练还很“忌惮”,“每天都是家里、学校来回赶,太阳又晒,训练量也很大。”好在,辛苦的训练最终有了一份收获。
今年8月,在河南新乡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中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中,黄龙溪学校共选派了45名队员出征,在与全国各地代表队的较量中斩获了系列殊荣。
“本来是能争第一名的。”现在想起来,教练和队员们还在惋惜。当时有个队员出了突发状况,只能让替补队员上场。结果这名队员年龄要小一些,比赛服又不合身,中途不慎踩到裤脚摔倒了。
在舞龙竞赛中,摔倒是大忌,属于严重失误,从而导致学校跟冠军失之交臂。
中国中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是国内青少年舞龙舞狮运动水平的一项最高级别赛事。随着赛事的发展,参与这项比赛的队伍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
许诚老师表示,跟全国各地的强队比,因为理念的差异,其他学校一般是跟传统的竞技运动一样,先选人再训练,看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性,选好了再进行专业化训练,“他们走的是小而精路线。”
但黄龙溪学校不想这样选拔队员,“因为这样永远只有少部分同学受益,而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都有机会能到台上去表演和比赛,让每个人都有持续学习的动力。”黄龙溪学校舞龙队坚持向所有学生开放,“只要肯坚持和努力,就一定有机会!”
小学女子龙参加成都市比赛
此外,困扰学校舞龙课程更好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经费。如全员舞龙教学器材的维护与更替: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实践活动的支出等。
副校长张勇还听说过一些辛酸往事,有一年学校去北京参加比赛,因为经费不足,40多人往返坐了七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吃的食物都是自带的面包和泡面。不过,随着上级部门的投入,学校也逐渐有了更大的支持,去年舞龙经费投入将近40万元。
“学校开设舞龙特色课,主要是为了传承,得不得第一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给学生提供平台、机会,出去见见世面,开阔眼界。” 在许诚老师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目的。
初一队员杨佳明还记得,因为参加比赛,他有了第一次跟外国友人对话的机会,虽然口语欠缺,但他做自我介绍时非常开心,还互相交流了兴趣爱好。
目前,黄龙溪学校舞龙队已经成功出川,足迹遍布广东、北京、安徽、河南、湖南等地。仅在今年前10个月,就获得了7个国际、国家级奖项、1个省级奖项、3个市级奖项。在能被看见的奖杯之外,“小龙人”们还收获了更多。
舞龙让你学到了什么?“团结,”杨佳明脱口而出,这是舞龙带给他的最大收获。
而升入初中之后,由于要面对中考,学生们的压力大了很多,因此会有队员担心舞龙耽误学业。唐慧婷认为,舞龙还让不少同学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懂得努力。
之前杨佳明曾因成绩问题被老师教育过,妈妈也没有让他再参加,他自己还偷偷哭了。直到杨佳明把成绩提上来了,家里才又同意他继续舞龙。
身处黄龙溪古镇,又是“火龙之乡”,在孩子们参加舞龙活动上,其实家长们普遍抱以支持的态度,有些学生家长甚至从事的职业就是舞龙。
黄龙溪火龙灯舞技艺传承人谢鑫的儿子现在上初一,从小学四五年级就加入了学校舞龙队,“很小就带他去看训练,各种耳濡目染和鼓励,没想到他也喜欢上舞龙了。”
父子俩还有约定,不能因为舞龙耽误了学习,二者要平衡,“要是想参加舞龙这些课外活动,就要把学习做得更好。”
谢鑫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还是一名建造师,在待遇优渥的国企工作过,后面他被父亲喊回来接班舞龙。而他的父亲谢先锦,原来是黄龙溪镇火龙队的创始人之一。如果儿子以后也想要从事舞龙这一职业,也未尝不可。
更多孩子,如唐慧婷、杨佳明,则把舞龙当做“hobby”,视作一份兴趣爱好。
艺术大师进校园对外宣传体验
不过,黄龙溪学校却有一些提前谋划。校长刘勇说,学校每年都有上百个学生进入双流区高中读书,他们正向上级部门建议,能不能在高中组建舞龙队伍,开展舞龙竞赛,向大学输送舞龙专业人才。
“舞龙这个技艺就能贯穿孩子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刘勇说,当地孩子毕业后再回黄龙溪,还可以进入黄龙溪舞龙俱乐部,可以通过参加商演获得报酬,还能积攒更多力量,把舞龙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舞龙”已被列入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还将舞龙纳入体育选修课。
“舞龙”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发扬光大。
文 杜一兰
编辑 张佳迎